Hi 大家好我是Wells,这期视频不是计算历史相关的视频,我想来和大家聊一下近期参与烛光义教活动后的一些想法。
年初的时候我做了一个介绍103机的公益视频,并把B站的创作激励捐赠给了中国电子学会的“烛光义教”项目。 5月初的时候,学会的杨老师跟我说要去秭归义教。于是我请了两天年假,就去了趟长江三峡边的小县城——秭归。
秭归是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一个县。在上个世纪末还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但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对农业、旅游业的大力扶持,秭归依靠脐橙经济和屈原故里、三峡旅游的发展,在2019年脱贫摘帽。经济虽然发展起来了,但教学资源尤其是科普类教学资源的稀缺依然是个问题。
这次学会组织的老师会在秭归做一周的义教活动,我工作比较忙,只请了两天假,所以只能参加第一天的活动了。我去了秭归县实验中学和秭归县第一实验中学,这应该是县里条件最好的学校了。我给三个班的同学们讲了一些电子电路的小知识,认识了一些电子元件,也带着大家用面包板搭了一个光感小夜灯。沙老师和其他志愿者老师也给同学们带去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课程。每一个同学都很认真,每一双眼睛都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望,特别是实验活动,大家都非常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在这一天时间里,我们也和秭归当地各学校的老师就科普教育如何在乡镇学校中推广进行了探讨。
其实,来之前我个人觉得乡镇、边远地区的科普教育主要问题是资金的问题,通过社会捐赠应该能解决一些。但直到自己亲身参与了,才发现资金的问题是最好解决的,而教师资源和内容的问题才是更难解决的。
很多学校师资力量不够,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即使有个别的专职老师,也是从英语、数学这样的学科转过来的非专业老师。学校招不到人,即使有也留不住人。虽然会有支教的同学来,往往也只能待上一段时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关于内容,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做的课件里有一小段流言终结者做实验的片段。我发现三个班的孩子基本都知道“流言终结者”这个节目,即使它从未被完整地引进到国内。同学们对实验也都很感兴趣。
这些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除了教育经费的投入、老师自身的能力提升,社会还能做什么来帮助师资力量的加强?
我们的科普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我们能否做出有趣的内容结合动手实验来帮助普及科学教育呢?
在现在这个时代,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网上的内容,课堂应该走出学校,自媒体和平台也应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平台不应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应该展现对未来的承诺,也应有更多适合孩子们看的科普自媒体用更生动的内容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这些,从我们做起吧,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也许,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牛顿、下一个图灵就在这里诞生。